- 三能變
- 唯識宗主張, ‘識’能轉變生起一切萬法, 或變現為心內主觀(見分)與客觀(相分)認識作用之主體, 故稱為能變。 依其作用之特性, 能變有異熟、 思量、 了境等三種。 一、 異熟能變, 又稱第一能變、 初能變, 即第八阿賴耶識。 第八識繫六道眾生所各有的果報, 其報由引業牽引, 而為恆常相續之總報體, 故稱為異熟, 或稱異熟能變、 異熟識、 真異熟。 而眼、 耳、 鼻、 舌、 身、 意等前六識與貧富貴賤等個別之果報, 繫由滿業而來之別報體;然以其報體有斷絕, 故不稱異熟, 而稱異熟生。 若自賴耶三位而言, 異熟識之名即相當於善惡業果位。 二、 思量能變, 又稱第二能變, 即指第七末那識。 以第七識為恆審思量之識, 故稱思量能變。 在諸識中, 雖然第六、 第七識均能思量, 然以第六識有間斷, 故不稱思量能變。 三、 了境能變, 又稱第三能變, 全稱了別境能變, 即指眼、 耳、 鼻、 舌、 身、 意等前六識。 此六識具有明白了別顯著之對象(如色、 聲等)之作用, 故稱了別境能變。 見《唯識三十頌》。
* * *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, 才能現起, 才能存在。 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, 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, 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, 遇到增上緣, 便變現起來, 名為異熟能變; 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, 這是說業的種子雖然成熟, 然而也倚賴於末那識不斷的執我, 發揮它恒審思量的作用, 然後境界才能存在, 所以名為思量能變; 第三能變的是前六識, 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, 具有能變的性能, 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, 了別六塵, 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, 所以名為了別能變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